315晚会提到的信息泄露具体事件主要涉及个人隐私被非法窃取和滥用的问题,具体包括以下方面:
事件概述:央视315晚会曝光了通过点击某些“健康养生”“抽奖福利”等文章链接,手机会自动下载恶意程序,该程序能窃取通讯录、短信、定位信息等个人隐私。例如,江苏刘女士点开一篇“免费领红包”文章后,银行卡被盗刷2万元。
技术手段:这类链接能在极短时间内(如3秒)复制手机全部数据。部分恶意程序还会定期自动销毁,以逃避追踪和打击。
涉事公司:云企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绿信科技有限公司、企腾网络技术有限公司、启科科技有限公司等多家公司被点名。
窃取手段:
这些公司通过爬虫技术,从各大互联网平台、手机客户端上窃取用户手机号码,并将用户打上各种标签,把每个人的工作、生活、交通、学习、购物、上网等习惯进行数字化标注。
部分公司还能使用手机的三网通信大数据进行获客,即通过运营商后台数据获取用户真实信息,包括手机号码、消费习惯等,形成精准的用户画像。
信息滥用:
窃取的个人信息被打包卖给诈骗团伙,用于实施精准诈骗。
这些信息还被用于商业推广,如电话营销、垃圾短信等,严重干扰了用户的正常生活。
经济损失:个人信息泄露可能导致身份被盗用,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背负债务,或是遭遇网络诈骗,遭受经济损失。
生活干扰:消费者可能会收到大量莫名其妙的推销电话、垃圾短信,生活被严重打扰。
信任危机:个人信息泄露事件频发会削弱公众对网络交易、数字化生活的信任,进而阻碍社会的数字化进程。
加强数据安全管理:企业和机构应承担起社会责任,加强内部数据安全管理,完善信息保护技术和制度,从源头上防止信息泄露。
加大执法力度:监管部门应加大对违法企业的处罚力度,提高违法成本,建立健全数据安全监管体系。
提高隐私保护意识:消费者自身也需要增强信息保护意识,谨慎对待网络上的各种信息收集行为,不随意透露个人敏感信息。
综上所述,315晚会提到的信息泄露事件揭示了个人隐私被非法窃取和滥用的严峻形势。各方应共同努力,加强数据安全管理和监管力度,提高公众隐私保护意识,共同筑起一道坚实的隐私保护防线。